近几年,我国对阻燃剂及纺织阻燃技术有了较快发展,一大批新型阻燃纤维及多功能阻燃纺织品问世,但与国外差距仍较大,特别是高端市场基本上被国外公司所把持,而我国自己研制的技术尚有很多难点有待克服。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我国公共场所使用阻燃产品的比例很小,阻燃塑料的用量1%的比例都未达到,使用阻燃纺织品的比例更少。
对纺织品的可燃性表征,可用极限氧指数(LOI)表示,即维持已燃材料继续燃烧所需要的最低含氧体积的百分率。按极限氧指数(LOI)将纺织原料分为4类:不燃(LOI≥35%)纺织品,如多数金属纤维、碳纤维、石棉、硼纤维、玻璃纤维、PBO纤维、PBI(聚苯并咪唑)纤维、聚酰亚胺纤维等;难燃(LOI=26~34%)纺织品,如芳纶、氟纶、氯纶、改性腈纶、改性涤纶、改性丙纶、改性维纶、改性粘胶、PPS(聚苯硫醚)、海藻纤维等;可燃(LOI≥26%≤34%)纺织品,如涤纶、锦纶、维纶、羊毛、蚕丝、醋酯纤维等;易燃(LOI≤20)纺织品,如丙纶、腈纶、棉、麻、粘胶纤维、竹浆纤维、大豆蛋白纤维、牛奶蛋白纤维等。不燃纤维虽然阻燃效果好,但多数不适宜穿着或家用,而多数人们常用的天然或化学纤维都是可燃或易燃的,只有对这类纺织品进行改性或后整理才能提高他们的阻燃性能,也就是将具有阻燃功能的阻燃剂通过各种途径加入到纺织品中才能达到阻燃效果。
纤维阻燃的途径是阻止或减少纤维热分解,隔绝或稀释氧气,快速降温使用其终止燃烧。为实现上述目的,一般是将有阻燃功能的阻燃剂通过聚合物聚合、共混、共聚、复合纺丝、接技改性等加入到化纤中去或用后整理方法将阻燃剂涂层在纤维表面或渗入纤维内部。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采用多种阻燃剂,以两种以上方式协同效应达到阻燃效果。
纺织品不同于一般建筑材料及塑料等,对阻燃剂的要求不仅要阻燃效果好,还必需满足纺织加工工艺、耐洗涤(干洗及水洗)、耐日晒、不熔滴、低发烟量、低毒、对皮肤无刺激性、无异味、不吸潮、价格低等一系列要求。在阻燃纺织品研究工作中,低毒低发烟量、价廉高效、对原纤维性能无影响为目前重点研究课题
单一成分的纺织品阻燃问题相对容易解决,而天然纤维与易熔滴的化学纤维混纺、交织织物可燃性更强,这是由于化纤遇热熔融,其中的天然纤维则像烛芯一样,将熔液吸散促使高聚物进一步分解及氧化,使燃烧更旺。如人们常用的涤/棉混纺产品的阻燃技术仍是世界性难题。
在以天然原料制成的纤维中,海藻纤维具有较好的阻燃性,其LOI可达34%,海藻纤维可从海洋中棕色藻类植物中提取,我国海洋资源丰富,有的院校正在从事用海藻纤维生产阻燃纺织品的研究。不加阻燃剂而达到阻燃效果是最理想的阻燃方式,但在加工工艺、制造成本等方面还需做大量工作